呱呱叫的青蛙
下集:歌唱家气鼓子
作者:周仁臣

最后的那种蛙类,应该说是,繁殖速度极快,种族数量最多的。据目击者说,在它们的领地上,可谓是密密麻麻、铺天盖地的。为此,它们还是,令人既喜欢又讨厌,难忘的一种精灵了。
要说它们的招人爱,是因为它们的主食是吃蚊蝇,每天都在为人类社会消灭掉大量的蚊子和苍蝇,为防止瘟疫流行,曾立下过不小功劳;要说烦,是由于它们的叫声了,不仅是声响过大,而是叫唤起来了,总是没完没了,往往是从夜幕降临开始,一直叫唤到后半夜,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睡眠。
虽然说,它们的长像是有点青蛙的意思,但是,不论是个头,还是颜色,甚至是连叫唤声,与其青蛙也是有天壤之别啊。为此,山村人管它们叫“气鼓子”。要知道,它们的俗名来历,原来是有根有据的,早年有人曾经是捉到过它们,当见到了它们的叫唤时,肚皮总会一鼓一鼓的,叫唤起来后,好像是身体上长出来不少。
为此,山村里有人故意搞起了恶作剧,开始折腾起它们来。这伙人,将其捉到的它们,一只只身体倒扣在地上,用木棍子轻轻的一敲吧,果然如此,它们是经不起人的挑逗,一棍子下去,便开始生气,结果是越敲击越生气,肚皮越来越大,竟然是长大了三四倍以上,为此,人们都说,它们不是什么青蛙,是气鼓子么!
气鼓子与其青蛙和癞蛤蟆,生活习惯截然不同,小河水里、池塘边上从来不会见到它们的身影。它们喜欢在臭水沟里、烂泥塘中,在它们的生活环境中,好像是越脏越好、越臭越好。
早年的生产队时代,每年都要制做三五座积肥场,夏日炎炎之际,总会开展广积农家肥活动。为此,气鼓子们借助于人们的力量,便开始大量地繁殖起来了。有人说,它们是十天半月的时间,便会出现新的一代,在蛙类中属于繁殖速度最快的。
我们的生产队,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,便是在牲畜饲养室大院里,建造了两座大型积肥场,面积大得很哟!足足有半个多足球场大。盛夏时节日里,大力开展了遏制绿肥活动,不论是人畜禽类粪便、还是集体农户家的所有土豆秧子、黄瓜西红柿蔓,都是会全集中到此,统统的参与沤制。为此,这里的环境下始终是臭气熏天、蚊蝇漫天飞舞。
常言道,人以食为天,岂不知,气鼓子更是如此这般,蚊蝇在此高度集聚繁殖后代,无疑是,为它们无偿的提供了取之不尽、吃之不完的美餐。当伙伴们听到了它们的叫声,纷纷向这里走来,都是想亲眼目睹一下,气鼓子到底是长得什么样的,队伍有多么大,吵吵巴伙的,到底是在干嘛呢?
有人手上拿着手电筒,在积肥场地仔细的一照,真是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整个沤绿肥上,到处都是气鼓子的身影,别看它们的个头不大,体重只有二百克左右,浑身上下呈现出黑乎乎的颜色。可人家的队伍大得惊人,是黑压压的一片又一片,好像是,电影《上甘岭》头上戴着钢盔闪闪的发光,向山头上冲锋的美国鬼子一个样。已经不止是百只、千只,而是上万只、十几万只之多的庞大的队伍了。
俗话说得好,饥而歌其食,劳而歌其事,当如此多得气鼓子,吃饱喝足之际,接着下来的时候,便开始向异性发出求爱信息。于是乎,它们的叫声既是传递,要为种族繁殖后代,呼唤着王子公主们,此时此刻,便是咱们结婚,享受到“洞房花烛夜”,良宵一刻值千金的美好夜晚。它们的繁衍后代的方式方法,与其青蛙没有什么不同,可谓是,完全是一个样子的。
令人羡慕不已的是,气鼓子还是食物链未端不可缺少的一个物种,不论是山村里,还是丛林中,不少的食肉动物和鸟类,真是有点离不开它们的,并在炎炎夏日里,视它们是味道不错的小鲜肉。
山村里的黄鼠狼、蟒蛇,还有狗和家猫等,山林中的狐狸、獾子、猫头鹰等,往往会在半夜三更,借助于它们的叫声,前来抓捕做为夜宵点心,以此鲜肉美味来开开洋荤,补充营养、填饱肚子的。
不曾想,它们的幸福快乐之际,恰恰是家住积肥场附近的农户难受之时。为此,不少人家都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说,我们白天不能开门窗,臭烘烘的气味实在是难闻;到了晚上更是不得安宁,整个三伏天里,总会伴随着气鼓子,“咕嘎、咕嘎……”的嘹亮歌声入眠。

作者简介:周仁臣,辽宁省瓦房店市人。1952年,生于老虎屯镇大四川村满族农家,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。一生钟爱文学,虽然说没有什么建树,但却痴心不改。热衷于写诗填词,喜欢书写记实散文、童年往事等诸多方面的文学作品。并先后自费编辑出版了《乡村风情》《丁丁漫游动物城》《可爱的精灵》《童心的乐园》四本书。发行后,在城乡受到了广泛的好评。

编辑:真真
感谢您的赏读!感恩支持!
《红月亮诗画艺苑》发布的原创作品均是作者原创授权发布。
(配图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,将删除处理)
首发公众号: 江南诗画艺术院 2022-06-25 06:00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qm.songmingge.com/3999.html